機器學習的基本概念、五大流派與九種常見算法
時間:2024-05-11 來源:華清遠見
一、基本概念
機器學習(ML)是一種通過利用數據和統計技術使計算機系統從經驗中學習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構建模型來自動地發現數據中的模式和規律,并利用這些模式和規律來做出預測或做出決策。相比傳統的基于規則的編程方法,機器學習允許系統從數據中學習,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需求。例如,機器學習可以應用于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通過訓練模型使用大量文本數據,可以讓計算機系統自動學習語言的語法、語義以及詞匯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文本。這樣的模型可以用于機器翻譯、文本分類、情感分析等任務。

機器學習這一名詞最早由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亞瑟·塞繆爾(Arthur Samuel)于1959年提出。其正式被大家熟知是因為亞瑟·塞繆爾在他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一個西洋雙陸棋程序,該程序能夠通過與自己下棋的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性能。從那時起,機器學習逐漸成為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熱點,并且在近幾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機器學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它被應用于醫療診斷(如癌癥檢測)、金融風險管理(如信用評分)、推薦系統(如電影推薦)、智能交通(如自動駕駛)、工業生產(如預測設備故障)、物聯網(如智能家居)、計算機視覺(如人臉識別)等眾多領域。
二、五大流派
機器學習領域涵蓋了多種不同的方法和理論,這些方法和理論往往有著不同的假設、原理和應用場景。通過將這些方法和理論進行分類,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從而選擇最適合特定問題的方法。因此學者們根據不同的思想、方法和理論進行分類和總結,從而將機器學習逐漸劃分為五大流派。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晰地理解機器學習領域的多樣性,并能更好地探索和應用不同的方法。
機器學習領域有五大流派,它們分別是邏輯主義(Symbolists)、聯結主義(Connectionists)、演進主義(Evolutionaries)、貝葉斯主義(Bayesians)、和統計主義(Analogizers)。
1.邏輯主義(Symbolists):邏輯主義者認為人類的推理能力是理解世界的關鍵,并試圖通過符號邏輯和推理規則來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這一流派的代表包括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和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邏輯主義者的方法在專家系統等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處理大規模數據和復雜問題上表現不佳。


艾倫·圖靈 約翰·麥卡錫
2.聯結主義(Connectionists):聯結主義者認為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和權重調整是學習和推理的基礎,因此他們構建了人工神經網絡(ANN)模型來模擬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這一流派的代表包括沃倫·麥庫洛克(Warren Sturgis McCulloch)和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聯結主義者的方法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推動了深度學習的發展。


沃倫·麥庫洛克 杰弗里·辛頓
3.演進主義(Evolutionaries):演進主義者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啟發,認為自然選擇和遺傳算法可以用來優化模型和解決復雜的優化問題。這一流派的代表包括約翰·霍蘭德(John Henry Holland)和肯尼斯·斯坦利(Kenneth Stanley)。演進主義者的方法在優化問題和設計復雜系統中表現出色,如基因算法和進化策略。


約翰·霍蘭德 肯尼斯·斯坦利
4.貝葉斯主義(Bayesians):貝葉斯主義者將概率論和貝葉斯統計應用于機器學習問題,認為模型參數的不確定性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通過貝葉斯推斷來更新對模型的信念。這一流派的代表包括托馬斯·貝葉斯(Thomas Bayes)和克里斯托弗·畢曉普(Christopher Michael Bishop)。貝葉斯方法在小樣本學習和概率建模方面表現出色,如貝葉斯網絡和高斯過程。
托馬斯·貝葉斯 克里斯托弗·畢曉普


5.統計主義(Analogizers):統計主義者認為學習是一種通過發現數據中的模式來進行預測的過程,他們使用統計學習理論和核心方法來構建模型。這一流派的代表包括弗拉迪米爾·弗尼克(Vladimir Naumovich Vapnik)和雷納托·羅西。統計主義者的方法在分類、回歸和聚類等任務中廣泛應用,如支持向量機和核方法。
這五大流派各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應用領域,它們相互交叉、互相借鑒,共同推動了機器學習領域的發展。其可以簡單總結如下:
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典型應用
邏輯主義 艾倫·圖靈 通過符號邏輯和推理規則模擬人類思維過程 專家系統、推理引擎聯結主義 沃倫·麥庫洛克 基于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和權重調整進行學習 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深度學習演進主義 約翰·霍蘭德 基于自然選擇和遺傳算法進行優化 遺傳算法、進化策略貝葉斯主義 托馬斯·貝葉斯 應用概率論和貝葉斯統計進行模型更新 貝葉斯網絡、高斯過程 統計主義 弗拉迪米爾·弗尼克 通過發現數據中的模式進行預測 支持向量機、核方法、回歸分析、聚類分析
三、常見算法
在機器學習領域,有許多經典算法被廣泛應用于解決各種問題,從簡單的線性關系到復雜的圖像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這些算法不僅在學術界得到了深入研究和理論支持,也在工業界和實際應用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些算法的研究和應用不僅有助于解決當前的挑戰,也為未來的機器學習發展和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線性回歸:

線性回歸是最簡單的回歸算法之一,旨在建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模型。其由來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由偉大的數學家高斯提出。通過最小化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殘差平方和來確定回歸系數,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線性回歸廣泛應用于預測和建模領域,例如房價預測、銷售預測等。
2.邏輯回歸:

邏輯回歸是一種用于解決分類問題的線性模型,旨在估計輸入特征與某個類別發生的概率之間的關系。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邏輯回歸使用了邏輯函數(也稱為sigmoid函數)將線性組合的特征轉換為概率值。邏輯回歸常見的應用包括信用風險評估、疾病診斷等。
3.決策樹:

決策樹是一種基于樹形結構的分類和回歸模型,通過一系列規則對數據進行分類或預測。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在發展過程中涉及了信息論和啟發式算法。形式化表達為樹結構,每個節點表示一個特征,每個分支表示該特征的不同取值,葉子節點表示最終的分類或預測結果。決策樹常用于金融風險評估、醫學診斷等。
4.隨機森林:

隨機森林是一種基于決策樹構建的集成學習方法,通過多個決策樹的投票或平均值來進行分類或回歸。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末期,結合了Bagging和隨機特征選擇的思想。隨機森林為一個包含多個決策樹的集合,通過投票或平均值確定最終結果。隨機森林常用于圖像分類、股票預測等。
5.支持向量機:

支持向量機是一種用于分類和回歸的監督學習算法,通過在高維空間中尋找最優超平面來進行分類或回歸。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涉及了凸優化和統計學習理論。為找到能夠將不同類別樣本分隔開的超平面,最大化分類邊界的間隔。支持向量機常用于文本分類、圖像識別等。
6.K近鄰算法:

K近鄰算法是一種基于實例的學習方法,通過找到與新實例最近的K個鄰居來進行分類或回歸。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是最簡單的機器學習算法之一。形式化表達為根據鄰居的標簽或值來預測新實例的標簽或值。K近鄰算法常用于推薦系統、圖像識別等。
7.聚類算法:

聚類算法是一種將數據分成不同組或簇的無監督學習方法,如K均值(K-Means)、層次聚類等。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涉及了模式識別和統計學。形式化表達為將數據點分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組。聚類算法常用于市場分割、圖像分割等。
8.樸素貝葉斯算法:

樸素貝葉斯算法是一種基于貝葉斯定理和特征之間條件獨立性假設的分類算法,常用于文本分類等任務。其由來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葉,涉及了概率論和統計學。形式化表達為基于先驗概率和條件概率計算后驗概率進行分類。樸素貝葉斯算法常用于垃圾郵件過濾、情感分析等。
9.神經網絡:

神經網絡是一種模仿人類神經系統結構進行建模的算法,是深度學習的基礎,用于各種復雜任務,如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其由來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但直到最近幾十年才得到廣泛應用。形式化表達為多個神經元組成的網絡,通過學習權重來逼近目標函數。神經網絡常用于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