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時間:2023-09-09 來源:華清遠見
IoT即物聯網,英文全稱為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過射頻識別技術、條碼技術、各種傳感器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網絡。
說起IoT經典的三層架構——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大家已經不陌生了。這里和大家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說一說IoT的工作原理。
比如,我們從網上商城購買了一盞智能床頭燈,到手后可以按下面的步驟進行聯網配置。
第一步:掃描說明書的二維碼下載APP,并進行用戶身份注冊;
第二步:為床頭燈上電;
第三步:按照說明,將床頭燈加入APP中,并通過APP和燈進行交互使設備聯網;
第四步:設備連網后設備請求接入服務,后臺應用層會根據鑒權規則確認設備是否可以接入,允許接入后設備即可成功使用服務。(如果成功,用戶無法感知)
第五步:這時我們就可以在APP上控制燈的顏色、燈的亮度、燈的開關。
第六步:如果家里有同品牌的智能音箱,還能通過音箱進行聲控。
下面從物聯網的角度分析一下工作原理。傳統的感知層是通過RFID技術、條碼技術等讓可以聯網的設備具備一個自身的入網識別碼,然后,通過傳感器等感知周圍環境,將環境中的被測量通過網絡上傳到平臺。后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位于感知層的設備,也逐步添加了受控執行機構,由功能單一的感知設備向可感知、可執行的綜合設備演化。
上面示例中的床頭燈,內置了具備可以入網的唯一識別碼,可以聯網的WiFi模組,當然還有可以控制燈開關、顏色、亮度的控制單元。其內部雖然沒有傳感器和RFID標簽等,但新增了執行控制單元,且用于身份識別的唯一ID也提前固化到床頭燈內部的智能芯片中。配網成功后,平臺根據上傳的唯一ID確認了智能床頭燈的身份,并允許其加入平臺,為其提供服務,同時,平臺將這盞床頭燈與用戶身份綁定,這樣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來玩轉床頭燈。
再說說物聯網架構中的網絡層。這一層,提供了豐富的聯網方式,允許感知層設備與應用層平臺進行數據交互。常見的可以直接接入互聯網的方式有WiFi,移動蜂窩網絡等,其他無線聯網方式,如藍牙、Zigbee、LoRa等可以通過各自的網關接入互聯網。設備具備了入網能力后,可以通過既定的通信協議,如常見的MQTT、CoAP等與平臺進行數據交互。這盞智能床頭燈內置了WiFi模組,可以很輕松的通過家庭中的WiFi路由器(別告訴我現在誰家還沒有WiFi路由器😂)連接到互聯網,其與后臺交互的協議未知,但很可能是主流的物聯網通信協議——MQTT。
最后說說應用層。當下,物聯網衍生出來的很多方便人們生活的服務,都可以歸功于應用層的奇花異彩。試問,再倒退5年,誰能想到簡單的一個床頭燈還有那么多的花樣?誰又能想到手機就是一個功能豐富的遙控器,掌控著家里的一切智能設備。回到咱們上面舉的例子,手機運行的APP因為進行了用戶注冊,與臺燈確定了綁定關系,當手機通過APP上的觸控開關打開臺燈時,實際上,是手機通過APP向平臺發出了一個命令,要求打開與之綁定的那盞床頭燈,平臺收到命令后,通過網絡找到位于您我是床頭柜的床頭燈,并對其下發了開燈的命令,燈通過WiFi網絡收到這條命令后,隨即通過控制單元,按之前關燈前的顏色、亮度等參數重新打開臺燈。這里,可以想想,咱們的床頭燈平時雖然在熄滅的狀態,但暗地里,一定是偷偷的連接著家里的WiFi,并通過協議定時上報心跳包,好讓咱們的平臺,在需要的時候能找到自己。
這個模式,如今已經擴展到很多智能家電上,比如智能空調,智能洗衣機,智能電飯鍋等。智能家居只是物聯網龐大應用中的一個分支,其他的如智能交通領域、智能零售領域、智能物流領域、智慧城市領域、智能農業領域、智能制造工業領域等等,無一不是感知層設備、網絡層和應用層綜合應有的結果。層出不窮的物聯網應用,豐富著我們的生活,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