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xin)息(xi)產業科(ke)技(ji)發展“十一五(wu)”規(gui)劃(hua)和(he)2020年中長(chang)期規(gui)劃(hua)綱要(yao)  華清遠見 李冬 轉載于CNII資訊   
		                編(bian)者按:信(xin)息產業科技發(fa)展(zhan)(zhan)(zhan)“十一(yi)五(wu)”規(gui)劃(hua)提出了以(yi)提升信(xin)息技術自主創新(xin)能(neng)力為(wei)目標,面向發(fa)展(zhan)(zhan)(zhan)瓶(ping)頸和(he)重(zhong)大(da)(da)應用兩大(da)(da)方向實現技術突破的(de)發(fa)展(zhan)(zhan)(zhan)思路,從發(fa)展(zhan)(zhan)(zhan)重(zhong)點以(yi)及(ji)重(zhong)大(da)(da)項目中(zhong)我們可以(yi)看出,嵌入式已(yi)(yi)經成(cheng)為(wei)當今以(yi)及(ji)未來信(xin)息產業中(zhong)非常(chang)重(zhong)要(yao)的(de)一(yi)個領(ling)域,而人才的(de)匱乏則是現今嵌入式發(fa)展(zhan)(zhan)(zhan)所面臨(lin)的(de)一(yi)大(da)(da)瓶(ping)頸。市場和(he)企業都在呼喚嵌入式人才的(de)出現,人才發(fa)展(zhan)(zhan)(zhan)的(de)規(gui)劃(hua)、儲備(bei)、培(pei)訓以(yi)及(ji)再教育已(yi)(yi)成(cheng)為(wei)企業必須思考的(de)問題。 前言(yan) 				         
				            21世紀的前20年是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關鍵時期,信息技術作為科學技術領域發展快的門類之一,其重要作用已受到外的廣泛重視,并成為維護安全、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進步背景下,加快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十五”期間,我國重視自主創新,信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應用進一步深入,科研條件和環境得到逐步改善,技術研發帶動產業化進程加快,知識產權和標準化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信息技術創新工作受到和全行業的高度重視。集成電路設計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開發取得較大進展,網絡和通信技術及應用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國產萬億次大規模計算機系統相繼問世,以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數字音視頻技術研發成果豐碩。但是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還存在著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尖端型和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匱乏、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尚未形成等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緩解資源約束矛盾,走科學發展之路。以此為出發點,黨中央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為適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需求,必須以信息技術的自主創新為戰略主體,持續突破核心技術,掌握關鍵技術,由資本和勞動力驅動轉向科技的發展模式,提升核心競爭力。
     根據黨的“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結合建設電子強國、電信強國的目標,在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基礎上,特編制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中長期規劃綱要。在(zai)CSDN人(ren)才(cai)頻道進行工作(zuo)查詢,以(yi)“嵌(qian)入(ru)式”作(zuo)為職位關鍵字(zi)搜索,可以(yi)找到的(de)(de)職位約1000個,其中(zhong)每個職位招(zhao)聘的(de)(de)人(ren)數從1到若干(gan)不(bu)等(deng)。按平(ping)均每個職位需要(yao)(yao)招(zhao)3人(ren)計(ji)算,那么僅(jin)在(zai)CSDN發布(bu)的(de)(de)位置就有(you)3000人(ren)。搜索“linux”,更可以(yi)獲(huo)得近2000條記錄。從這(zhe)些職位上看(kan),市場上需要(yao)(yao)的(de)(de)嵌(qian)入(ru)式人(ren)才(cai)必須具(ju)(ju)備C語言編程(cheng)經驗(yan)、嵌(qian)入(ru)式操(cao)作(zuo)系統(嵌(qian)入(ru)式Linux)、具(ju)(ju)有(you)內核裁剪(jian)經驗(yan)、具(ju)(ju)有(you)驅動(dong)程(cheng)序(xu)開(kai)發經驗(yan)。這(zhe)些都是在(zai)學校(xiao)無法學到的(de)(de)知識。盡管(guan)很(hen)多大(da)學的(de)(de)電子、計(ji)算機專業都開(kai)設(she)了程(cheng)序(xu)設(she)計(ji)、微機原(yuan)理(li)、單片機等(deng)課程(cheng),但高校(xiao)輸(shu)送(song)的(de)(de)人(ren)才(cai)與企業需要(yao)(yao)的(de)(de)人(ren)才(cai)卻始終沒有(you)對應(ying)上。
 一、總體(ti)思(si)路與發展目標     ●(一)指(zhi)導思想我國信息產業的科技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密圍繞經濟發展、和諧社會建設與產業由大到強的戰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堅持服務目標、產業發展、市場技術互動、統籌規劃協同的指導思想,持續突破核心技術,全面掌握關鍵技術,以點帶面,逐步實現信息產業科技的整體性突破和跨越式發展。
 ◆1.服務目標
 黨和提出了“‘十一五’時期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的發展目標和“本世紀頭20年‘進入創新型行列’”的戰略目標。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必須貫徹“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決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優化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服務業的創新和升級,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通過信息技術和網絡的應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使信息技術與網絡惠及全民,激發人的創造活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通過關鍵信息技術的突破,解決信息網絡與系統的自主可控問題,保障安全。
 ◆2.產業發展
 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提高信息技術水平、推進信息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中心環節,將掌握信息產業核心技術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提高科技進步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建立創新型的發展模式,促進信息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協調發展,推動信息服務大行業的持續快速成長,促進產業由大到強。
 ◆3.市場技術互動
 全面把握市場牽引與技術驅動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需求在中短期內對技術發展的牽引作用,以重大應用帶動技術發展;高度重視新技術在長遠發展中對新市場需求的催生作用,加快部署戰略性新技術的研發。
 大力推動技術創新與業務創新的互動,以業務創新帶動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以技術的突破為業務創新創造良好條件,并催生新的市場。
 ◆4.統籌規劃協同
 針對制約我國信息產業科技發展的戰略性基礎瓶頸和薄弱環節,統籌規劃,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加大研發投入,集全國之力實現重點突破。
 面向重大應用,從產業層面對重大技術的發展做好整體布局;把握技術發展方向,制定產業技術政策;打造完整產業鏈,形成產業群體;創建技術與產業聯盟,實現各方協同。
 ●(二)發展思(si)路(lu)
 我國信息產業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一體雙翼”,即圍繞一個戰略主體,選擇兩大發展方向,逐步實現我國信息產業科技的整體突破和跨越式發展。
 ◆1.一個戰略主體:自主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
 以提升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通過持久不懈的努力,持續突破核心技術,掌握關鍵技術,增強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產業由大到強。
 ——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應用為主線、“政產學研資”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建立和完善信息(xi)產業技術創(chuang)(chuang)新所必需的(de)法(fa)律、法(fa)規(gui)等制度(du)環境,提供自主(zhu)創(chuang)(chuang)新的(de)制度(du)保障;
 ——重視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加強原始性創新,努力獲得更多的技術發明;
 ——以應用為導向,加快集成創新,大力促進以網絡與系統為中心的多種相關技術的有機結合,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者產業;
 ——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促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2.兩大發展方向:面向發展瓶頸和重大應用兩大方向實現技術突破
 ——緊貼戰略需求,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緊貼戰略需求,集全國之力攻關制約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集成電路、軟件和關鍵電子元器件等重大戰略性基礎科技,超前謀劃,以應用為導向,將研發和設計融入網絡、裝備、整機和系統的建設中,通過持續努力,逐步提高核心技術能力,終突破發展瓶頸。
 ——面向重大應用,實現重點領域的技術突破根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總體趨勢,面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信息化建設與重大應用,推進“三網融合”,在數字化音視頻、新一代移動通信、高性能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等領域,實現核心技術與關鍵產品的突破。
 ●(三)發(fa)展目標(biao)
 ◆1.“十一五”發展目標
 初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應用為主線,“政產學研資”有機結合的信息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在集成電路、軟件和關鍵元器件、電子專用設備儀器和電子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方面取得階段性突破,掌握一批關鍵技術,擁有一批核心專利與標準。集成電路自給率顯著提高,在信息安全和國防安全領域達到70%以上,通信和數字家電領域達到30%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比重明顯提高,形成全球市場5%的產業規模和自主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初步形成門類齊全的電子元器件科研生產體系,電子元器件技術達到21世紀初的世界水平,基本滿足電子整機發展的要求。
 面向信息化建設和重大應用,進行業務和技術創新,帶動核心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在下一代網絡、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數字電視、家庭網絡、智能終端、汽車計算平臺、無線射頻識別(RFID)和傳感網絡、網絡與信息安全、信息技術應用與數字內容等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產品,基本滿足應用對技術與產品需求,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通過自主創新,顯著提升信息產業科技的整體水平,初步建立科技的產業發展模式,掌握關鍵技術,形成重點技術領域的突破,力爭在競爭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2.2020年發展目標(biao)
 到2020年,建立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在“十一五”重點突破的基礎上,力爭基本實現信息產業科技的整體性突破和跨越式發展,在重要的信息科技領域擁有大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實現關鍵產品的基本自給,初步進入信息產業科技先進行列,確立科技的產業發展模式。
 二、發展重點     根據信息產業技術發展趨勢、戰略需求和發展思路,提出未來5~15年以下15個領域發展的重點技術。●(一(yi))集成電路
 技術重點發展通用的、新結構的CPU、DSP、數/模、模/數轉換器、存儲器、可編程器件等核心關鍵芯片;結合SoC技術的全球發展趨勢,重點發展對未來整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SoC芯片產品;圍繞應用于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數字音視頻等SoC的發展,重點部署一批關鍵IP核產品和EDA產品的開發。
 重點技術:
 ——SoC設計技術
 ——納米級器件及90nm、65nm和45nm大生產工藝技術
 ——微(wei)波、毫米(mi)波、功率器件及(ji)模塊等(deng)技術
 ——MEMS技術
 ——新型、高密度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技術
 ●(二)軟件技術(shu)
 優(you)先研制可信(xin)網絡(luo)計算(suan)平臺,加快發(fa)展(zhan)嵌入(ru)式(shi)軟(ruan)(ruan)件(jian)、中文信(xin)息(xi)處理、數字媒體與內(nei)容(rong)管理軟(ruan)(ruan)件(jian),以及軟(ruan)(ruan)件(jian)服(fu)務,加強軟(ruan)(ruan)件(jian)資源(yuan)庫體系建設(she)。
 重點技術(shu):
 ——可信網絡計算平臺
 ——中文信息處理與智能人機交互
 ——數字媒體與內容管理
 ——嵌入式軟件
 ——軟件服務技術
 ●(三)新(xin)型元器(qi)件(jian)技術
 重點圍繞計算(suan)機(ji)、網絡和通信、數(shu)字化家電(dian)(dian)(dian)、汽(qi)車電(dian)(dian)(dian)子(zi)、環保(bao)節能設備及改造傳統產(chan)業等的需求(qiu),發展相(xiang)關的片式(shi)電(dian)(dian)(dian)子(zi)元器(qi)(qi)件(jian)(jian)(jian)(jian)、機(ji)電(dian)(dian)(dian)元件(jian)(jian)(jian)(jian)、印制電(dian)(dian)(dian)路板、敏感(gan)元件(jian)(jian)(jian)(jian)和傳感(gan)器(qi)(qi)、頻率器(qi)(qi)件(jian)(jian)(jian)(jian)、新(xin)(xin)型綠色(se)電(dian)(dian)(dian)池、光電(dian)(dian)(dian)線纜、新(xin)(xin)型微特電(dian)(dian)(dian)機(ji)、電(dian)(dian)(dian)聲(sheng)器(qi)(qi)件(jian)(jian)(jian)(jian)、半導體(ti)功(gong)率器(qi)(qi)件(jian)(jian)(jian)(jian)、電(dian)(dian)(dian)力電(dian)(dian)(dian)子(zi)器(qi)(qi)件(jian)(jian)(jian)(jian)和真(zhen)空電(dian)(dian)(dian)子(zi)器(qi)(qi)件(jian)(jian)(jian)(jian)。
 重點技術(shu):
 ——1005型片式電子元器件技術
 ——片式復合網絡和無源集成元件技術
 ——USB連接器、IEEE1394連接器、IC卡連接器技術
 ——聲表面波器件和體聲波器件技術
 ——高清晰度顯像管技術
 ——多層、柔性、柔剛結合和綠色環保印制線路板技術
 ——高傳輸速率多模光纖技術
 ——高可靠汽車電子傳感器技術和42伏汽車電子傳感器技術
 ——高音質汽車音響揚聲器技術
 ——高檔汽車線纜技術
 ——汽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用伺服電機技術
 ——溫補、壓控和恒溫晶體振蕩器技術
 ——高分辨率環保、安全監控、傳感器技術
 ——新型節能變壓器技術和微特電機技術
 ——高精度工業控制傳感器技術
 ——新型綠色電池技術
 ——半導體功率器件技術
 ——電力電子器件技術
 ●(四(si))電子材料(liao)技術
 重點發展與元器件(jian)性能密(mi)切相關的半導體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光(guang)(guang)電子(zi)(zi)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壓電與聲光(guang)(guang)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電子(zi)(zi)功能陶瓷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磁性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電池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和傳感器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等(deng)(deng);在電子(zi)(zi)裝備及(ji)元器件(jian)中(zhong)用(yong)于支撐、裝聯和封(feng)裝等(deng)(deng)使用(yong)的金屬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非(fei)金屬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高分子(zi)(zi)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及(ji)各(ge)種復合(he)材(cai)(cai)(cai)(cai)料(liao)(liao)等(deng)(deng);在生產工藝與加工過(guo)程中(zhong)使用(yong)的光(guang)(guang)刻膠、化學試(shi)劑、特種氣體、各(ge)種焊(han)料(liao)(liao)、助焊(han)劑等(deng)(deng)。
 重點技術(shu):
 ——半導體材料技術
 ——新型顯示器件材料技術
 ——激光晶體材料技術
     ——光(guang)纖(xian)(xian)、光(guang)纖(xian)(xian)預制棒材料生產技術
 ——磁性材料技術
 ——壓電晶體材料技術
 ——屏蔽材料技術
 ——磁記錄材料技術
 ——陶瓷薄膜材料技術
 ——超薄介質材料技術
 ——電子封裝材料技術
 ——工藝輔助材料技術
 ●(五)網(wang)絡和通(tong)信技術
 圍繞寬(kuan)(kuan)帶多(duo)媒(mei)體(ti)、新(xin)一(yi)代移(yi)動(dong)通(tong)信、數字內容(rong)應用、農村(cun)通(tong)信、智(zhi)(zhi)能信息處(chu)理(li)與(yu)智(zhi)(zhi)能通(tong)信等業務,重點開(kai)發(fa)下一(yi)代網(wang)絡產(chan)品、新(xin)一(yi)代移(yi)動(dong)通(tong)信設備(bei)、寬(kuan)(kuan)帶無線接入/數字集(ji)群設備(bei)、家庭網(wang)關、智(zhi)(zhi)能終端、智(zhi)(zhi)能信息處(chu)理(li)和無處(chu)不在(zai)的通(tong)信網(wang)絡設備(bei)、寬(kuan)(kuan)帶多(duo)媒(mei)體(ti)網(wang)絡設備(bei)和數字內容(rong)產(chan)品。
 重點技術:
 ——高性能多業務承載網技術
 ——寬帶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
 ——業務控制與媒體處理技術
 ——寬帶多媒體網絡技術
 ——光通信技術
 ——家庭網絡技術
 ——智能終端技術
 ——智能信息處理和無處不在的通信網絡技術
 ——數字內容與應用開發技術
 ●(六)計算機(ji)技術
 重點(dian)開(kai)發(fa)高性能(neng)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網格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面向微處理(li)器的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機體系結構、嵌入式(shi)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和(he)高可信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等相應(ying)(ying)產品;開(kai)發(fa)普適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信息打印輸出和(he)智能(neng)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等相應(ying)(ying)產品。同時,開(kai)展(zhan)對量子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光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和(he)生物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等非經典計(ji)(ji)(ji)(ji)算(suan)(suan)(suan)(suan)技術的前(qian)瞻性研(yan)究。
 重點技術(shu):
 ——高性能計算和高性能服務器技術
 ——網格計算技術
 ——計算機體系結構技術
 ——嵌入式計算技術
 ——高可信計算技術
 ——普適計算技術
 ——人機接口技術
 ——信息打印輸出技術
 ——智能計算技術
 ——量子、光子、DNA等計算技術
 ●(七(qi))存儲技術
 重點發展小(xiao)尺寸硬(ying)盤盤片和硬(ying)盤驅動器,能適應(ying)播放和下載(zai)高清晰(xi)度視頻節目的(de)高密度光盤及光盤機(ji),適應(ying)消費和移(yi)動應(ying)用的(de)各(ge)種存儲卡,低(di)功耗、小(xiao)型便攜式磁(ci)盤陣列(lie)系統和高安全性、智能化網絡存儲系統。
 重點技術:
 ——磁存儲技術
 ——光存儲技術
 ——固體存儲器技術
 ——存儲系統技術
 ●(八(ba))數字音視頻技(ji)術
 重(zhong)點發(fa)展數(shu)(shu)字(zi)音(yin)視頻編解(jie)碼設備(bei)、數(shu)(shu)字(zi)電視、寬帶數(shu)(shu)據廣(guang)播設備(bei)、數(shu)(shu)字(zi)音(yin)頻廣(guang)播設備(bei)、數(shu)(shu)字(zi)光盤等(deng)。
 重點技術(shu):
 ——新一代音視頻編/解碼技術
 ——數字電視傳輸技術
 ——數字電視接收機軟件技術
 ——數字接口和數字版權管理技術
 ——新(xin)型數字光盤技術
 ●(九)網絡和信息(xi)安全技術
 重點發展(zhan)安全處理芯片和系(xi)(xi)統級芯片、安全操作系(xi)(xi)統、安全數據庫、信息隱(yin)藏(zang)、身份(fen)認(ren)證、安全隔離、信息內容安全、入侵(qin)檢測(ce)、網(wang)絡(luo)容災、病毒防范等產品。
 重點技(ji)術(shu):
 ——密碼技術
 ——安全處理芯片技術
 ——電子認證、責任認定、授權管理技術
 ——計算環境和終端安全處理技術
 ——網絡和通信邊界安全技術
 ——應急響應和災難恢復技術
 ——信息安全測評技術
 ●(十)光電子技術
 重點發(fa)展激光器、光電探測器、光傳輸(shu)和光傳感設備、微光機(ji)電系統、半(ban)導體照(zhao)明等產品。
 重點技術:
 ——激光技術
 ——光電探測技術
 ——光通信及光傳感技術
 ——微光機電系統技術
 ——半導體照明技術
 ●(十一(yi))顯示技術
 重點發展液晶、等離(li)子、有機電致(zhi)發光和投影等顯示器件。
 重點技術(shu):
 ——液晶顯示技術
 ——等離子顯示技術
 ——有機(ji)電致(zhi)發光顯示技(ji)術
 ——投影顯示技術
 ——高清晰CRT、TDEL、大尺寸FED、激光等顯示技術
 ●(十二(er))測(ce)量儀(yi)器技術(shu)
 重(zhong)點發展高(gao)端、通(tong)(tong)用和市場急(ji)需(xu)的通(tong)(tong)用電(dian)(dian)(dian)子測(ce)量儀(yi)器(qi)及(ji)電(dian)(dian)(dian)子計量儀(yi)器(qi);集(ji)成電(dian)(dian)(dian)路(lu)測(ce)試(shi)系統、電(dian)(dian)(dian)路(lu)板功(gong)能測(ce)試(shi)系統、光電(dian)(dian)(dian)轉換器(qi)件、平板顯示器(qi)件等(deng)電(dian)(dian)(dian)子元器(qi)件和電(dian)(dian)(dian)路(lu)板測(ce)試(shi)儀(yi)器(qi);下(xia)(xia)一(yi)代移動通(tong)(tong)信(xin)、下(xia)(xia)一(yi)代互(hu)聯網和高(gao)速光纖通(tong)(tong)信(xin)所需(xu)的通(tong)(tong)信(xin)測(ce)量儀(yi)器(qi);信(xin)號源、波(bo)形和圖像質量測(ce)試(shi)儀(yi)器(qi)、音(yin)視頻碼流(liu)發生與監視分析儀(yi)器(qi)等(deng)數(shu)字電(dian)(dian)(dian)視測(ce)量儀(yi)器(qi)。
 重點技(ji)術:
 ——通用電子測量儀器制造技術
 ——微波/毫米波測試儀器制造技術
 ——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測試儀器制造技術
 ——電子元器件及電路板測量儀器制造技術
 ——通信測試儀器制造技術
 ——數字電視測試儀器制造技術
 ——電子應用測試儀器制造技術(含醫療、環保、農業、礦山應用的電子測量儀器制造技術)
 ●(十三)電子專(zhuan)用設(she)備制造技術
 重點發展半(ban)導體和(he)集成電路(lu)關鍵設(she)(she)(she)備(bei)、新興(xing)電子元器(qi)件關鍵設(she)(she)(she)備(bei)、新型顯示器(qi)件關鍵設(she)(she)(she)備(bei)、電子整機(ji)裝聯關鍵設(she)(she)(she)備(bei)。
 重點技術:
 ——半導體和集成電路專用設備制造技術(含硅基、化合物、寬禁帶半導體設備制造技術)
 ——新興電子元器件專用設備制造技術(含新型電子元器件、綠色電池、高端印制板、LTCC專用設備制造技術)
 ——新型顯示器件專用設備制造技術
 ——表面貼裝專用設備制造技術
 ——環保型、節能型電子專用設備制造技術
 ●(十四)信息(xi)技術應用
 面(mian)向國民經濟與社(she)會(hui)信(xin)息(xi)化服(fu)(fu)務,以電子(zi)政務、電子(zi)商務、農業(ye)(ye)信(xin)息(xi)化、企業(ye)(ye)信(xin)息(xi)化、城市信(xin)息(xi)化及服(fu)(fu)務業(ye)(ye)信(xin)息(xi)化為對象,以利用信(xin)息(xi)技術促進政府管理、服(fu)(fu)務和(he)應(ying)急能力的(de)(de)提高(gao)、制造(zao)業(ye)(ye)企業(ye)(ye)競爭力的(de)(de)提高(gao)、農業(ye)(ye)信(xin)息(xi)網(wang)絡體系的(de)(de)建設、服(fu)(fu)務個性化和(he)智能化為目標,帶動自(zi)主知識產權(quan)的(de)(de)信(xin)息(xi)技術與信(xin)息(xi)產品的(de)(de)發展。
 重點(dian)技術:
 ——電子政務應(ying)用平臺技(ji)術
 ——電子商務應用平臺技術
 ——城市信息化技術
 ——企業信息化技術
 ——農業信息化技術
 ——服務業(ye)信息化(hua)技術(shu)
 ●(十五)導航、遙(yao)測、遙(yao)控、遙(yao)感技術
 重點(dian)發展衛(wei)星導航(hang)地面(mian)系統(tong)及(ji)(ji)接收機、用戶終端(duan),航(hang)空、航(hang)天測控(kong)(kong)系統(tong),TDRSS測控(kong)(kong)網(wang)及(ji)(ji)民用終端(duan),導航(hang)、測控(kong)(kong)基礎性(xing)電子(zi)產品系列。
 重點技(ji)術:
    ——新(xin)一(yi)代(dai)導航技術和產(chan)品的關鍵技術
 ——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技術和產品的關鍵技術
 ——導航、測控基礎性產品的關鍵技術
 ——導航、測控技術與其他專業技術融合的關鍵技術
 ——深空測控網系統的關鍵技術
 ——遙感產品的關鍵技術
 三、重大項(xiang)目     選擇制約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戰略性基礎科技領域,設立集成電路、軟件和新型元器件等重大項目進行集中攻關,力爭實現階段性突破,縮小與先進水平的差距,掌握一批關鍵技術,擁有一批核心專利與標準,全面增強對信息產業發展的支撐,基本形成自主可持續發展能力。基于構建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和推進三網融合的需要,并考慮到自身的潛在產業規模,設立高清晰度數字電視、寬帶無線移動通信、下一代網絡、網絡和信息安全、家庭網絡與智能終端等重大項目,力爭實現重點突破,開發出一批重大業務應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產品,打造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世界一流的產業群。
 面向信息化建設的需求,設立汽車計算平臺、農業信息化平臺和智能交通系統等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綜合性、先導性和牽動性作用的重大項目,為促進汽車產業和現代化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高交通系統的能力、效率和安全性提供技術動力。
 充分考慮信息產業科技發展的共性要求,設立信息技術服務平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及服務體系等重大項目,建立開放式的信息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咨詢服務平臺和電子信息產品數據交換平臺,為信息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務。
 ◆1.集成電(dian)路
 研制符合我國信息化水平、滿足信息化建設所需的服務器用64位CPU。在鞏固和推廣服務器用64位CPU的應用成果基礎上,適時開展桌面和嵌入式應用領域的64位CPU技術及相關產品研發。
 開發DSP、高(gao)速高(gao)精度數模/模數轉(zhuan)換器(qi)、存儲器(qi)和(he)可編程(cheng)器(qi)件等具(ju)有共(gong)性的高(gao)端通用芯片和(he)基礎(chu)核心(xin)關鍵芯片。
 在SoC核心芯片設計、SoC設計方法和設計自動化等領域集中部署一批對SoC發展起支撐作用的原創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究,積極研發具有特色的集成電路設計工具,進行關鍵IP核的開發,形成一批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專利、專有技術和標準,提升我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面向網絡通信、數字家電、信息安全和汽車電子等領域的需求,開發一批關鍵核心集成電路產品。在集成電路制造工藝方面,重點發展面向8~12英寸圓片的90nm、65nm、45nm大生產工藝技術、特種工藝技術,形成工藝自主開發能力;開發新型集成電路封裝技術及產品。在半導體集成電路制造裝備方面,著力在關鍵核心設備的研發上集中投入,形成突破,贏得裝備發展的主導權。。
 加強芯片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之間的分工、協作與配套,加大集成電路產業鏈各環節的建設力度。
 建立集成電路研究開發中心和評測中心,建立IP核復用與驗證、評測與交易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完善集成電路設計產權的交易服務市場體系,營造良好的集成電路技術研發和服務環境。
 ◆2.軟件。
 研發高可信網絡服務器操作系統、下一代桌面Linux操作系統、智能型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中間件、集成應用開發平臺等基礎核心軟件,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推動軟件技術快速發展。
 研發安全自主的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城市信息化、企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服務信息化等信息化支撐軟件。
 研發構件化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和面向智能手機、數字家電、汽車電子等領域的嵌入式軟件平臺,注重與集成電路技術的結合,形成互動發展;深入研究構件、構件化軟件開發和構件庫管理技術,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化軟件開發工具,提高我國軟件產出率。
 建立級軟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和完善軟件評測和服務體系,加強軟件工程化技術研究,為我國軟件產業發展提供先進技術支撐。
 ◆3.新型元器件
 瞄準元器件的發展方向,結合新型元器件門類多、技術復雜等特性,在現有元器件研制、生產技術基礎上,突破目前行業發展迫切需要的平板顯示器件、微電子器件、光電子器件、MEMS器件、半導體功率器件、電力電子器件、真空電子器件、綠色電池設計和制造的關鍵技術,努力發展片式化、微型化、薄型化、高頻化、高精度、低功耗、多功能、復合化、組件化、模塊化、智能化等特性的新型元器件,基本滿足電子整機發展的要求。
 建立以新型元器件研發為核心的元器件研發中心,建立以元器件性能檢測、質量與可靠性檢測、分析為核心的元器件評測和服務中心,逐步形成新型元器件從研制、生產到檢測、評價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
 ◆4.高(gao)清晰度數字電視
 開展具有一定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清晰度數字音視頻編碼技術研究和標準制定,開發相應的編解碼芯片;研究開發地面-衛星-有線數字電視傳輸方案,進行衛星、有線、地面和移動信道接收芯片自主設計和應用;開展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和數字音視頻接口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進行條件接收的機卡分離、接收機內容保護、接收機中間件等技術開發;支持TFT-LCD、PDP、OLED等平板顯示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清晰度數字電視技術和標準,建立相應的一致性測試認證系統,實現產業化發展。
 ◆5.寬帶無線移動通信
 ——寬帶無線接入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進行寬帶無線接入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對不同的寬帶無線接入技術進行研究與評估,選擇突破口進行自主創新,提高我國在寬帶無線接入標準中的知識產權比重;力爭通過項目實施,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和標準,實現產業化發展;研究制定我國寬帶無線接入技術頻率規劃,確定頻率資源分配;確定寬帶無線接入技術空中接口物理層和MAC層技術;研究寬帶無線接入技術的網絡模型及其與IP網絡的結合;面向市場需求,研究寬帶無線接入技術的無線組網及其與蜂窩移動通信的無縫應用。力爭在“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一個掌握世界先進技術的寬帶無線接入產業。
 ——增強型3G研發與產業化進行增強型3G特別是增強型TD-SCDMA的研發與產業化,主要包括高速無線數據接入增強關鍵技術及產品、增強型業務與應用、增強無線接入技術及核心網絡等;突破增強型3G的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技術專利;掌握增強型3G關鍵芯片設計和批量化核心芯片的生產技術;掌握增強型3G系統設備和終端設備的設計、開發和生產技術,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
 ——B3G研究開發全面部署B3G的研究開發工作,研究B3G網絡體系架構與網絡協議、無線關鍵技術、核心網技術、業務與應用平臺、新型終端與人機接口技術、異構無線通信系統融合與互聯技術、移動/無線/固定網絡融合技術等,加強有關技術標準和業務標準的研發,在新的標準中占據重要位置,擁有一大批專利,實現我國移動通信技術向世界先進水平的跨越。
 ◆6.下一代網絡
 ——下一代業務網與承載網研發及產業化進行下一代網絡體系架構和相關網絡協議的研究開發,重點推進包括IPv6、以IMS為核心的多媒體業務網技術、高性能多業務承載網技術和端到端網絡QoS保障技術等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初步解決下一代網絡的體系架構及核心網QoS與安全保障問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下一代網絡核心技術和創新產品,在下一代網標準中占據重要地位。
 針對下一代網絡業務應用、IMS業務網技術、高性能多業務承載網、端到端QoS與安全保障、網絡演進與融合等重點內容組織實施下一代網的試驗和示范,促進IPv6、下一代業務網、下一代承載網技術和網絡安全保障技術的應用與產業化,探索出符合國情的網絡融合與演進之路。
 ——下一代光通信網研發及產業化進行智能光網絡(ASON)的研發與產業化,并對ASON的組網和應用進行試驗和示范,解決ASON跨自治域互聯互通、運行維護管理、業務調度等問題,推進我國ASON規模應用,促進ASON技術產業化,形成有競爭力的智能光網絡技術與產品。
 進行FTTx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加強標準研究工作的參與;研究制定我國標準,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研發適合國情的FTTx技術與產品,通過試驗和示范解決成本、運營管理等問題,促進我國FTTP的應用,形成有競爭力的光纖接入網產業。
 進行全光網研發,重點研究多粒度、大容量光交換節點,突破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專利,提升我國在標準化組織中的地位。
 ——智能信息處理及無處不在通信網絡研發與產業化
 進行智能信息處理和無處不在通信網絡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重點研究以車載通信(包括汽車、船舶等)為代表的智能信息處理和物與物(M2M)通信技術,解決其中的移動通信與網絡、定位、多媒體通信、導航關鍵技術問題;研究RFID和傳感器網絡等無處不在網絡技術,研究RFID、傳感器網絡與信息通信網絡的無縫結合和應用;形成一大批有示范效應的應用范例,形成一流的產品能力和較為完善的產業鏈。
 ◆7.網絡和信息安全(quan)
 強化基礎性研究工作,重點發展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技術,推進信息安全標準制定、科學理論研究、關鍵技術開發、科研成果轉化以及人才培養等基礎性工作。
 重點突破安全(quan)專(zhuan)用操(cao)作(zuo)系(xi)統和(he)安全(quan)芯片、新型密碼算(suan)法(fa)、電磁輻射泄漏防(fang)護(TEMPEST)、網絡病毒(du)發現、安全(quan)偵測(ce)、監控(kong)技術及網絡攻防(fang)等技術。
 ◆8.家庭網絡、智能終端
 ——家庭網絡研發及產業化進行家庭網絡的研發與產業化工作。重點研究家庭聯網技術、家庭網絡終端自動發現技術、家庭網絡安全技術和家庭網絡QoS技術保障技術。掌握家庭網絡的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專利,并在家庭網絡標準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全球大并具競爭力的家庭網絡設備制造中心。———智能終端研發及產業化進行智能終端的研發與產業化工作。重點加強智能終端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力爭在操作系統與應用平臺、芯片和液晶顯示等關鍵領域實現重點突破,掌握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專利;建立和完善適合國情的智能終端基礎研究、產品設計、制造和推廣的完整產業鏈,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全球大的智能終端產業。
 ◆9.汽車(che)計算平臺(tai)工程
 研究形成汽車計算平臺工程的總體技術框架,攻克與汽車計算平臺相關的集成電路、軟件等核心技術,實現集汽車電子控制、信息處理、應用服務為一體的集成創新,擴大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開發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系列產品。
 通過專項的實施,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隊伍、技術創新體系和經濟聯合、技術聯合、市場聯合的市場創新機制,形成持續技術創新能力,為信息產業和汽車產業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為保障安全和增強綜合國力作貢獻。
 ◆10.農業信息(xi)化平(ping)臺
 建設農業信息化平臺,通過網絡信息服務為農業的生產、管理、決策的信息化提供支撐。
 重點開展數字化農業精準生產技術平臺、農業問題遠程智能診斷技術平臺、數字化農業精準林業技術平臺、草業空間信息管理與決策平臺、數字化農業水產養殖技術平臺、數字化農業畜禽養殖技術平臺、研究農產品流通信息平臺、農業多媒體開發技術平臺、小城鎮信息基礎平臺、以農莊/村鎮為基礎的數字化集成服務平臺(管理平臺、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交易平臺、結算平臺、配送服務平臺)、基于感知網的農業集成化平臺建設,以及數字化農業支撐系列化集成軟件產品研發。
 ◆11.智能(neng)交通系統(tong)
 建立一個數據采集、收發、處理的綜合交通信息系統平臺,開發綜合交通信息系統建立和系統整合技術、交通實時數據采集、融合、處理和控制技術、運載工具定位技術與智能導航技術、緊急救援管理系統技術等,提高交通系統的能力、效率和安全性。
 ◆12.信息產業和信息化(hua)技術(shu)服務(wu)平(ping)臺
 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公共技術開發中心、關鍵技術測試平臺和共用工具庫,建立開放式的信息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行業和社會提供計量、測試、試驗、驗證、分析、軟件評測等共性技術服務。
 建設集成的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咨詢服務平臺和電子信息產品數據交換平臺。包括統一規劃和集成的若干個大型數據中心、文獻資源中心、科技信息數據庫,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為產業和社會提供基礎數據、產品數據、科技文獻、技術標準、人才資源、知識產權、專利、產業技術動態等各種信息查詢服務。
 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產業基礎和公益型研究機構,承擔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社會公益性和綜合交叉性的研究工作。
 ◆13.科研成果轉(zhuan)化平(ping)臺及服務體系(xi)
 完善一批高水平的專業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建設全行業的綜合性服務網絡,為企業與大學和科研機構搭建信息交流與共享的平臺,使技術創新成果能迅速交易。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形成一批信息產業科技產業化基地,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借助創新系統和區域創新系統中的相關體系,如各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園、技術交易市場、生產力促進中心,并配合風險投資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專業孵化器、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等,共同構成完整的信息產業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和配套的服務體系。
 四、保障措(cuo)施     根據我國信息產業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為實現未來5~15年我國信息產業科技的發展目標,采取下列保障措施。●(一)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發(fa)揮(hui)政(zheng)府在技(ji)術創新(xin)體系中(zhong)管理調控的主導(dao)作(zuo)用(yong)(yong),制定(ding)政(zheng)策法規,深化體制改革,營造(zao)良好的社(she)會氛圍(wei),創造(zao)公(gong)平的市場競爭環境(jing);增強(qiang)企業(ye)技(ji)術創新(xin)的內在動(dong)力(li)(li),使企業(ye)真正成為(wei)技(ji)術創新(xin)的主體,提高(gao)我國信息產(chan)業(ye)的核心技(ji)術研(yan)發(fa)與制造(zao)能力(li)(li),促(cu)進(jin)(jin)技(ji)術創新(xin)和業(ye)務(wu)創新(xin);加強(qiang)企業(ye)與科研(yan)機構(gou)、大(da)學之間的技(ji)術創新(xin)合作(zuo),圍(wei)繞重大(da)科技(ji)戰略目標,組織(zhi)技(ji)術聯(lian)盟(meng)、產(chan)業(ye)協(xie)作(zuo),聯(lian)合各方(fang)力(li)(li)量,舉全國之力(li)(li)進(jin)(jin)行重點突破(po);充分發(fa)揮(hui)科技(ji)中(zhong)介服(fu)(fu)務(wu)機構(gou)的作(zuo)用(yong)(yong),推進(jin)(jin)科研(yan)基礎平臺建設和共享(xiang)機制、創新(xin)服(fu)(fu)務(wu)體系的建設。
 ●(二)完善科技法規與(yu)政策環境
 加強信息產業(ye)(ye)科技(ji)法規(gui)、政策的研究,充分發(fa)揮政府在技(ji)術創新體(ti)系(xi)運行中的引(yin)導(dao)、支(zhi)持(chi)和保(bao)障作用(yong)(yong),整合產學研用(yong)(yong)各(ge)方力量(liang),團結協作,促進科技(ji)與產業(ye)(ye)健康發(fa)展。
 貫徹落實有關加強自主創新的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推動《信息產業科技促進法》的制定工作,以此作為信息產業科技法律法規與政策體系的龍頭,統領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工作,指導和規范信息產業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進一步完善實施發展“十一五”重大專項所需的優惠政策,制定鼓勵新興科技發展的政策。
 ●(三)加大政(zheng)府投(tou)入力度,拓(tuo)寬(kuan)投(tou)融資渠道(dao)
 針對信息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加大財政預算對信息產業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在中央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資金用于重大專項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重對企業科研的投資。相關地方政府也應按照相應比例安排專項研發經費。建立信息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建立和完善適應信息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和投資退出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進一步拓寬信息產業投融資渠道,發展多種融資方式。
 ●(四(si))完善信息技術創新(xin)投入(ru)的保障機制
 深(shen)化信息(xi)技術(shu)創新(xin)投(tou)入體系改革,優(you)化投(tou)資結構,支持和(he)保障重(zhong)點信息(xi)技術(shu)突破(po)。
 對于具有重要戰略作用和市場前景的信息技術與產品,建立兼顧信息產業基本技術投入和專項技術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財政投入有選擇地支持行業共性技術及重點項目;通過積極的財稅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健全投資決策和項目法人的約束機制,明確投資責任主體,提高投資回報率;通過政策法規,維護規范的投資市場秩序,激勵社會科技投入積極性,營造有利于各類投資主體的市場環境;提高政府投資效率,建立政府投入的監管與評價體系。
 ●(五)創造(zao)人才(cai)脫穎(ying)而出(chu)的環境(jing)
 進一步樹立以人為本(ben)的價值觀。加快培養(yang)造(zao)(zao)就一批(pi)具有(you)世界先進水平(ping)(ping)的信(xin)息產(chan)業(ye)領域高級專家。建立實施不同類別(bie)的高層次(ci)(ci)人才(cai)培養(yang)計劃,完(wan)善(shan)(shan)“技(ji)術帶頭人+創新團隊”的人才(cai)組織模式。結(jie)合(he)信(xin)息產(chan)業(ye)發(fa)展(zhan)戰略需求,有(you)針對性地加大海外頂尖人才(cai)的引進力(li)度,為其創造(zao)(zao)良好的發(fa)展(zhan)環境。建立留(liu)學和(he)海外高層次(ci)(ci)人才(cai)網絡信(xin)息系(xi)統。建立并(bing)完(wan)善(shan)(shan)公(gong)平(ping)(ping)、公(gong)正、公(gong)開的人才(cai)競爭機制和(he)環境,完(wan)善(shan)(shan)人才(cai)評價和(he)激勵機制,鼓勵高級的管理(li)人才(cai)和(he)專業(ye)技(ji)術人才(cai)脫穎(ying)而(er)出。
 在重大項目中把發現、培養和穩定優秀人才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加強人才資源管理的組織建設,做好人才發展的規劃、儲備、培訓和再教育;統籌專業方向,引導人才合理有序流動,促進人才在數量、素質、結構和地區的協調發展。調整人才結構,構建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崗位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形成人才方面的合力。
 ●(六)實施信息產業科技發展的知(zhi)識(shi)產權戰略
 普(pu)及(ji)知(zhi)(zhi)(zhi)識(shi)(shi)產(chan)權(quan)(quan)(quan)知(zhi)(zhi)(zhi)識(shi)(shi),增強(qiang)保護(hu)意識(shi)(shi);強(qiang)化知(zhi)(zhi)(zhi)識(shi)(shi)產(chan)權(quan)(quan)(quan)法制(zhi)(zhi)建(jian)設和實施(shi)力度(du),通過制(zhi)(zhi)定合理的(de)知(zhi)(zhi)(zhi)識(shi)(shi)產(chan)權(quan)(quan)(quan)保護(hu)制(zhi)(zhi)度(du),嚴格知(zhi)(zhi)(zhi)識(shi)(shi)產(chan)權(quan)(quan)(quan)執法,保護(hu)技(ji)術創新者的(de)技(ji)術創造熱(re)情。促進以(yi)企(qi)(qi)業為主(zhu)體(ti)的(de)技(ji)術創造活動,鼓勵企(qi)(qi)業積極申請專利和實施(shi)知(zhi)(zhi)(zhi)識(shi)(shi)產(chan)權(quan)(quan)(quan)保護(hu)與利用,大幅度(du)提高專利的(de)擁有(you)數量與質量。推(tui)動企(qi)(qi)業制(zhi)(zhi)定企(qi)(qi)業知(zhi)(zhi)(zhi)識(shi)(shi)產(chan)權(quan)(quan)(quan)管理制(zhi)(zhi)度(du),使之逐步成為知(zhi)(zhi)(zhi)識(shi)(shi)產(chan)權(quan)(quan)(quan)保護(hu)戰略的(de)實施(shi)主(zhu)體(ti)。形成一(yi)批核心競爭力強(qiang)、擁有(you)自(zi)主(zhu)知(zhi)(zhi)(zhi)識(shi)(shi)產(chan)權(quan)(quan)(quan)和知(zhi)(zhi)(zhi)名品牌的(de)企(qi)(qi)業。
 進一步完善信息產業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強化中介服務,建立信息技術專利數據庫,研究國外信息產業知識產權法律政策,進行知識產權態勢分析,提供專利檢索和預警信息服務。通過制定鼓勵技術轉讓政策,明確知識產權歸屬與轉讓利益的分配機制,促進技術轉讓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的產業轉化。
 ●(七)積(ji)極(ji)實施自主創(chuang)新的標準(zhun)化戰略
 積極實施自主創新的標準化戰略,及時跟蹤信息產業技術標準的發展動態,支持企業通過重大項目帶動和市場化利益共享機制建立組成技術創新聯盟。通過自主制定的技術標準,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鏈的形成,并快速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
 進一步推進標準化管理與機 制創新,形成政府引導、以企業為主體的標準化運行機制。積極參與標準化活動,普及標準化教育,加強標準的驗證及符合性測試手段建設,建立標準通報、咨詢的信息服務體系。加強標準實施與監督體系建設,提高信息技術產品與信息服務質量總體水平。
 (八)加強交流與合作
 進行交流,開(kai)展(zhan)(zhan)雙邊(bian)、多邊(bian)合作,積極參與組織的(de)各項技(ji)(ji)(ji)術(shu)活動,促進共(gong)同發展(zhan)(zhan)。及時了解和(he)掌握信(xin)息技(ji)(ji)(ji)術(shu)發展(zhan)(zhan)現狀和(he)動態,尋求(qiu)信(xin)息產業新(xin)(xin)的(de)發展(zhan)(zhan)機遇。借鑒信(xin)息技(ji)(ji)(ji)術(shu)發展(zhan)(zhan)的(de)先(xian)進經(jing)驗(yan)(yan),提高技(ji)(ji)(ji)術(shu)能力,加(jia)快(kuai)科研開(kai)發速度。結合我國國情(qing),吸收和(he)學習國外先(xian)進的(de)管理經(jing)驗(yan)(yan)和(he)技(ji)(ji)(ji)術(shu),不斷(duan)消化再(zai)創新(xin)(xin),實現我國信(xin)息產業科技(ji)(ji)(ji)的(de)快(kuai)速發展(zhan)(zhan)。
 (人民郵電報)
 |